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

現場品質問題探討與改善

1.何謂現場品質管理
  • 特點:
    • 品質形成於制程,重視製造環節的品質,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品質水準。
    • 提高產品品質的符合性,減少不良品的產生。
    • 實現制程的自我評價和降低檢測費用。
    • 實現制程的可靠性和在發現缺陷時及時採取適當的糾正措施。
    • 促進全員參與,改善工作環境和提高員工素質。
    • 波動管理:關注制程能力,使制程能達到受控和有能力,能在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下,依然穩定。
  •  現場品質管理術語
    • 變異。
    • 品質變異的成因。
    • 制程能力與制程能力指數。
    • 不良率與制程能力。
  • 何謂變異:
    • 變異是自然現象,工程師的天敵。
    • 變異的來源:設計、人員、機器、材料、方法、量測、環境。
 
    •  可分兩類:
      • 機遇原因(共因 )
        • Chance cause ; Common cause.
      • 事故原因(特因,非機遇原因)
        • Assignable cause ; Specific cause
    •  穩定制程:
      • 若只有機遇原因存在,則其產出將呈現穩定分佈。
      • 產品特性可預測。
    • 機遇原因:
      • 不易避免的原因,是隨意、穩定和持續的。是一個系統問題,管理層負有責任。
    • 事故原因:
      • 可以也必須避免的變異。
    • 比較:   

 
    • 降低制程不穩定的程式:
      • 偵測(Detect)事故原因。
      • 辨認(Identity)事故原因。
      • 修正(Fix)該制程:移除或補償事故原因。
      • 防治(Prevent)事故原因再出現。
 

  •  現場作業品質管控
    • 做好品質
      • 三「要」:
      • 要下定決心:企業中每一個人都要下定決心提升品質。
      • 要教育訓練:有決心還需具備能力,能力則來自於不斷的教育訓練。
      • 要貫徹執行:全體動員,進行品質管制活動。
      • 四步驟:
      • 制定品質標準。
      • 檢驗與標準是否一致。
      • 採取矯正措施並追蹤效果。
      • 修訂新標準。
    • 作業前
      • 詳讀標準作業規範(SOP),瞭解產品的品質履歷(品質重點/發生的投訴/容易發生的問題/注意事項等)。
      • 確認將要做的產品是良品。
    • 作業中
      • 嚴格依SOP作業,發現問題或有困難時應及時回饋。
      • 若發生不良,一定要吸取教訓並勇於報告承認。 
    • 作業後
      • 確認完成的產品是良品。
      • 向後工段瞭解自己做的產品的品質狀況,有缺失要在後續作業中改正。
2.如何提升「人」的品質
  • 工作教導:人員培訓
  • 問題溝通:品質歷史、突發事件、專案改善。
  • 培養自主管理的精神
    • 操作者的「三按」、「三自」、「一控」要求:
      • 三按:按圖紙、按工藝、按標準生產。
      • 三自: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檢查、自己區分合格與不合格的產品、自己做好標識(加工者、日期品質狀況等)。
      • 一控:控制自檢合格率。
  • 開展「三不」、「三分析」活動:
    • 三不:不接受不合格品、不生產不合格品、不流轉不合格品。
    • 三分析:當出現了品質問題,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召開品質分析會議,分析內容:品質問題的危害性、產生品質問題的原因、應採取的措施。
3.如何提升「機」的品質
  • 適用性評估:
    • 加工能力、參數設置、規格、精密度 。
      • 月/周的生產計畫是否超出設備加工能力。是否已考慮應急停機的生產方法。
      • 參數設置是否標準化和被操作人員熟知和執行。
      • 加工產品時設備負荷是否超過額定負荷,有生產次品的隱患。對策是什麼?
      • 設備額定精度是否滿足生產,生產中是否用SPC控制精密度和準確度,如無,是採用何種方法,有驗證過嗎?
  • 保養與維修
    • 將保養與維修標準化,並予以培訓和執行。
    • 堅持做好一級保養(一線操作者為主)。
    • 監督設備管理部門做好二、三級保養。
    • 遏制機器異常時,維修與生產部門相互推諉不予處理而繼續生產的現象,應責任制度化。
    • 堅決消除只要機器轉,不會要人管的思想 (重視慢性損耗)。
    • 做好備品/備件的驗收、保管、使用工作。
    • 推行/落實相關的設備管理活動。
  • 設備的操作和檢測
    • 編制確實可行的設備操作規程。
    • 巡查操作規程的執行力。
    • 按規定時效點檢。
    • 首檢制度:含損毀修復後的首檢、每日首檢、批量首檢。
    • 超負荷和病態生產的控制方法:改變參數/降低效率/加油和清潔頻次增多/更換關鍵部件/抽檢頻次和數量增多/SPC管制…等。
  • 量測設備的管理
    • 編制量測設備清單。
    • 名稱、編號、測量範圍、精度、校正週期、校正方法、使用部門……等。
    • 指定部門/人專門管理。
    • 編制校正/操作/保養說明書。
    • 標識量測設備/工具。
    • 建立使用人責任和使用方法培訓。
    • 遵守精密儀器的使用環境規定。
    • 嚴禁將量測設備做為生產工具使用。
    • 最好建立GR&R(量測系統的重複性和再現性)。

4.如何提升「料」的品質
  • 原材料分類的管理
    • BOM要正確 (料號/名稱/機種/用量… 等)。
    • 及時變更、統一版本、注明生效日期或訂單批號。
    • 易於層別和區分。
  • 領用材料防止出錯
    • 防止其他型號的良品被誤用。
    • 防止設計變更,代用品的誤用。
    • 防止不良品的誤用。
  • 材料擺放和使用
    • 「三定」(定位、定量、定人)。
    • 「三比」(比樣品、比圖紙、比上次生產品)。
    • 對不良品要挑出、標識、集中、保護、隔離和及時處理。
    • 批清批結、及時清線,禁止小倉庫和帳外物品。
    • 設置防呆措施和防呆治/工具。
    • 製作限度樣品,顯眼地標示出區分部位。
    • 要求供應商將料號儘量標示在零部件上。
    • 將供應商包裝規範列入進料檢驗專案。
    • 退庫品要標識好,儘量按原包裝,特殊情況要隔離。
  • 設計變更、代用品、特采品常見的預防用錯料的方法
    • 核對ECN(工程變更申請單)。
    • 寫入生產指令單並用重點提示。
    • 變更相關的規範(檢驗規範、作業規範、樣品……)。
    • 生產部門人員參加工程變更的發佈會議。
    • 將設計變更、代用品、特采品的通知單或樣品貼、掛到作業現場。(特別注意:結束後一定要專人將代用品、特采品通知單或樣品取下)。
    • 生產早會宣導和專門人員跟蹤。

5.如何提升「法」的品質
  • 沒有不好的方法,只有不適用的方法。
  • 好方法是『實用、簡單』而不是『漂亮、複雜』。
  • 好方法是『實踐+分析』而不是『理論+扯皮』。
  • 好方法是綜合運用,而不是死搬硬套。
  • 「四化」建設:
    • 流程制度化:任何作業流程都應該予以規範化、制度化,使員工有據可循,使每一次作業可以預先得到教導、安排,事中得到控制,事後便於追查。
    • 工作標準化:將工作方法、步驟、注意事項予以標準化,易於操作,不易出錯,便於查核,對品質穩定有關鍵作用。
    • 作業簡單化:基層員工的素質、能力、意識在企業中處於較低水準,儘量讓其工作內容更簡單,有利於學會、方便作業,自然降低出錯的概率。
    • 設計愚巧化:俗稱防呆。
  • 品質歷史檔案建立
  • 運用PDCA管理迴圈來解決品質問題
  • 運用QC-STORY來解決品質問題
  • QCC活動開展
  • 改善提案活動推行
  • 5S活動推行
  • 統計技術應用
  • 編制QC工程圖

6.如何提升「環」的品質
  • 軟環境:
    • 團隊氛圍。
    • 團隊文化。
    • 成長可能性。
  • 硬環境:
    • 工作空間場所對產品的保護。
    • 溫度、濕度。
    • 空氣潔淨度(灰塵、靜電、纖毛)。
    • 輔助設施、用品可能的危害。
  • 環境的改變
    • 推行5S活動,髒亂的環境不可能生產出好產品。
    • 從企業“環境”面貌改變“人”的工作面貌。
    • 形成注重工作品質的企業文化。

7.現場品質管理的秘訣

  • 一個中心  (品質第一)
  • 兩個兼顧  (兼顧成本和效率)
  • 三即三現  (立即趕到現場、立即看到現物、立即掌握現實)
  • 四確思路  (明確,正確,確實,確認。)
  • 5W1H      (誰做,何時做,何地做,為何做,如何做,結果怎樣。)
  • 領導6藝術 (相談,連絡,傾聽,說明,協助,執行。)
  • QC7大手法 (新/舊)
  • 品質體系的八大原則/解決問題的8D方法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